勵志故事名人故事

清華施一公的的學術之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科學家

本文已影響 4.66K人 

清華施一公的的學術之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科學家


清華施一公的的學術之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科學家

2015年8月2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科學》週刊(Science)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背靠背研究長文。在前一天,施一公將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的公示正在校內也被各大媒體曝光上發佈。

著名癌症生物學家、美國杜克大學藥理學院講席教授王小凡評價說,“我個人相信,施一公取得的這項成就將得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認真考慮。”

走上學術道路並不是理所當然

施一公先生在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後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留學,並獲得了博士學位。對於普通人而言,施一公走上研究道路併成爲一個偉大的科學家顯得是那麼理所當然,但是真實的故事卻並不是這麼簡單。

施一公先生曾談到,自己大學畢業後,本沒有打算從事科學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經商,結果陰差陽錯間踏上了赴美留學之路。留學的第一年,他情緒波動很大,無心念書,而是花了很多時間在中餐館打工、選修計算機課程。

然而,命運的轉折就在不經意間,博士第三年,施一公先生開始有些領會到科研的邏輯,有點兒躍躍欲試的感覺,在組會上常常提問,而這種“入門”的感覺讓施一公對研究增加了很多興趣,逐漸喜歡上了科研這條道路。

在紐約做博士後時期,施一公每天晚上做實驗到半夜3點左右,回到住處躺下來睡覺時常常已是4點以後;第二天9點左右又會準時回到實驗室。當時他住在紐約市曼哈頓區65街與第一大道路口附近,離紐約着名的中央公園很近,那裏時有文化娛樂活動,但在紐約工作整整兩年,施一公卻從未邁進中央公園一步。

和一般勵志故事中的情結一樣,這樣的努力和付出最終肯定是會有回報的。施一公成爲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放棄一切回國做科研

施一公在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中,實驗室的面積是最大的,科研基金也是系裏最高的,5年的經費保守估計也在1000萬美元以上。生活上就更不必說了,在普林斯頓,學校資助他購買了500平米的獨棟別墅,他擁有1英畝的花園。一對龍鳳胎兒女享受着美國快樂的幼兒園教育……

但是當時做出回國決定,施一公只用了一個晚上。2008年,時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希對他說:“清華急需人才,希望一公回國。”第二天,施一公就回復說,決定回國。2008年,在衆人不解的眼光中,他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終身執教的職務,毅然回國工作。

施一公的辭職回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學術界引起了一定的震動。2010年初,《紐約時報》在頭版對施一公的回國進行了專門報道,探求原因。有朋友說他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你現在豪情萬丈,但用不了兩年,就會被國內的大染缸染得看不出顏色。”

施一公迴應說:“回國就是回家。我的意志很堅定,國內學術界的潛規則改變不了我幾十年形成的人格和做事方式,兩年後不會改,20年後也不會改……國內的科研環境目前並不比美國好,但將來的發展一定會比美國強。”短短5年,施一公先後把70多名世界範圍的優秀人才引回清華大學全職工作,同時他又在《自然》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了12篇論文。

2010年,一支世界一流學者組成的國際評估組來到清華,評估的結果是:清華大學生命學科發展態勢很好,其中結構生物學學科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也有人說,如果不是回國,施一公先生或許只是一位只被大衆知道姓名傑出華人科學家。但是在回國後一年也就是2009年,他的清華團隊的科研成果就已經超過他在美國普林斯頓時團隊的2006年最巔峯時的成果。

2013年,46歲的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從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手中接過院士證書。這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史上最年輕終身教授終於成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對於施一公先生的成果,不少國內外生物學家認爲是中國科學家近年來在生物領域做出的最大的貢獻。施一公團隊在剪接體領域所作出的突破後,有學者認爲這一成果“具有獲得諾貝爾獎的潛質。”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