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勵志陽光勵志

《敦刻爾克》觀後感大全

本文已影響 2.04W人 

《敦刻爾克》觀後感大全

《敦刻爾克》觀後感大全

導語:電影講述的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沒有特別宏大的佈局,從一個英國小兵開始一個故事的線索,爲了生存爲了能活下去,做着一切可行不可行的努力。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敦刻爾克》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敦刻爾克》觀後感大全

篇一:

《敦刻爾克》講述了二戰初期,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因此英國政府動員船員們營救他們。

在我看來,這部片有四大特點,一是它的畫面極簡,構圖以及色彩極其有特色,單看這幾個方面,這部片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尤其是對於我這類愛好攝影的人來說,毋庸置疑是個超級大福利。二是從片頭到片尾從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員們的臺詞少,但依舊能從畫面中演員的神態感受所傳遞出來的氛圍。四是不像一般的戰爭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單》充滿着令人無措的絕望。

畫面之初就將我帶入了硝煙之中,槍聲在我耳邊不斷響起,可並未嗅到濃濃的血腥味,只有一種冷瑟蕭條的氛圍充斥在我周圍。沒有士兵說話,因爲他們都在逃跑,其後便見到成羣結隊的士兵,他們也沒有說話,我猜他們在想何時才能歸家吧。可惜來接他們的船被敵軍不斷炸燬,無數的士兵喪生於海洋中,但最後無數的小船朝他們駛來,船上站着的是他們的“親人”,我看到士兵們在歡呼在大笑。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我想他們的內心早已熱淚盈眶,熱淚也沖刷了他們的辛酸。

從天空俯瞰海平面時的畫面是我尤爲喜歡的。一望無際的海面,廣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遙想到了自由。曾想幾何時,想要變成一隻鳥兒,不受禁錮,享受飛翔,擁抱風,擁抱自由。英國海軍軍長的行爲,也值得人們讚揚,在送走了自己本國的士兵之後,留下來幫助法國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責任,更清楚盟軍二字的含義,大難當頭,遭受迫難的羣體理應抱成一團抵抗外敵。只有這樣,纔會贏取勝利的果實。

當然,戰爭一定會有它

的殘酷性,這部片戰爭的殘酷性,就體現在人性上。英國士兵們和一個法國士兵躲進了一個船艙裏等待漲潮,以至於能夠將他們送離海灘,然而他們沒有料到,敵軍將這艘船當做靶子。所以當船到了海上,船體開始不斷的涌進海水。這是必須有人離開,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槍擊中,在有可能面對死亡的情況下,無人願意離開。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於是一些英國士兵開始強迫法國士兵出船,當其中一個英國士兵爲之求情時,他們更是放言說下一個出去的是他。我沒有資格去評判這些英國士兵的行爲是否正確。因爲首先我是個局外人,再者,設想我身處那樣的環境之下。我不能保證我不像那些英國士兵一樣,失去人性的光輝。只剩下無盡的恐懼和強烈的求生慾望。人非聖人,貪婪善良等矛盾品質都有可能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我只能說戰爭是殘酷的,它的確是能夠體現人性的光輝,但它也一樣能夠將人的劣根性體現的一覽無餘。

戰爭提起來就令人唏噓。古時戰爭不斷,硝煙四起,百姓民不聊生。無數的詩人憂國憂民。因爲總有人想要通過戰爭奪取資源,實現自己的雄圖霸業。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纔會頻頻上演。我沒有直面過死亡,更沒有經歷過戰爭[]。當然也不能體會到那些經歷過戰爭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戰爭是殘酷的,歷史的教訓告訴我,戰爭是不值得呼籲的。時代在進步,每一次戰爭帶給人們,帶給地球的傷害越來越深。因此人們強烈地渴望並期待大同社會的到來。古時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來也是。因爲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慾望是無限的。所以那一天遙遙無期吧。

篇二:

這部片子屬於災難片裏面爲數不多讓人特別震撼的影片,我不太喜歡會主動選擇這種壓抑感很強的電影。

電影講述的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沒有特別宏大的佈局,從一個英國小兵開始一個故事的線索,爲了生存爲了能活下去,做着一切可行不可行的努力。

在生死存亡的邊緣,有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偉大,有軍隊的威嚴,甚至還有一點點民族的自豪感。

總結我的觀影感受,有四個地方讓我印象深刻:

1、法國士兵埋掉英國士兵時,男主上前幫忙,裸露着的腳,這一個鏡頭,我彷彿看到,在災難面前,在生死麪前,我們都沒有喪失基本的善良

2、船要沉的時候,法國士兵在自己可以逃脫的同時選擇去打開船艙的閥門,壓抑的感覺瞬間隨着噴涌的水一掃而光,他可以不這樣子做,人性的偉大

3、月光號的船長在二兒子對救上來的士兵說“沒事,他很好”的時候對二兒子點了點頭,在戰爭面前,每個人都很渺小,善良的人都想着多救別人一點,拯救別人的內心世界,爲了以後得生存,值得感恩

4、飛行員在沒有燃料無法返航,平靜的做完以及該做的,走下飛機,燒掉飛機,他平靜的臉讓我無法平靜,飛行員是一個國家的財富,是我們應該敬佩同時也是值得敬佩的人。

影片的鏡頭,多數以小人物爲主,展現在災難面前,每個人的努力,HOME“祖國”兩個字,“承載了多少人的執念,生爲祖國的兵,他們無限榮耀,祖國需要時,義無反顧,他們需要祖國的時候,祖國沒有放棄”,我敬佩這些偉大的人,我們的安逸的生活,是因爲總有人在用自己的生命捍衛。

篇三:

奇蹟

1940年5月24日,二戰初期,四十多萬英法盟軍被逼退到法國敦刻爾克港附近的弗蘭德斯海岸,希特勒的坦克先遣部隊只在十英里之外,兩軍之間幾乎毫無屏障。然而被圍困的部隊終究獲救了。到了僅僅十一天之後的6月4日,超過三十三萬八千名士兵在史上最偉大的拯救行動中安全撤回英國,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轉折點。

本書作者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整本書跌宕起伏,那麼龐大的撤退工作在他的筆下變的脈絡清晰,剋制的筆調依然充滿畫面感,看書的過程中幾乎屏息旁觀那九天九夜的英吉利海峽,這是一場大撤退,但也是一場奇蹟,永不服輸並不一定是死戰到最後一刻,懂得在合適的時間保存實力是另一種智慧。

當5月26日撤退已成定局的時候,人們依然對於能否安然離開存有疑慮,英國遠征軍和法國第一軍團擠在內陸和大海之間的一道狹長走廊,只有奇蹟才能拯救英國遠征軍。最早的計劃中從二十日起將以每天2000人的速度載回所有“米蟲”,接下來從22日起計劃大約一萬五千名基地人員撤離,最後纔是大批軍隊冒險撤退的可能。撤退行動剛開始時,丘吉爾認爲可以拯救三萬人。事實上在5月26日下午6:57這項代號“發電機行動”開始的時候,英國海軍總部只有129艘渡輪、近海商船、斯固特和小型船隻可以使用,這是一次極其艱鉅的行動。

德國空軍持續轟炸、無合適的船隻停泊點、兵多舟少、渡海路線的曲折、德國魚雷潛艇的威脅。。。從5月27日到6月3日,這一場浩浩蕩蕩的撤退有賴於加來的死守爲撤退爭取的時間:“你們每多堅持一個小時,都會對英國遠征軍產生莫大幫助。”他們跟德國的坦克與斯圖卡對戰三天,一英寸一英寸的慢慢敗退;有賴於堅守撤退走廊沿線各個據點的部隊:“看見天空中的濃煙了嗎?那就是敦刻爾克,朝那裏前進!”;有賴於萬衆一心的英國普通民衆:“5月30日小型船隻前仆後繼地橫越英吉利海峽參與撤退救援。”

5月27日,7669人撤離;

5月28日,17,804人撤離;

5月29日,47,000人撤離;

5月30日,53,823人撤離;

5月31日,68,014人撤離;

6月1日,64,429人返抵英國;

6月2日,24,000人;

6月3日,超過26,000人;

每一個數字都是生命,在這場撤退中絕大多數英軍已撤離,同時帶走數量龐大的法軍,在1940年夏天,他們是英國僅剩的、受過訓練的部隊,這不是戰爭的結束,這是戰爭的開始。

書中動人片段很多,印象最深的有兩處,一處是大撤退剛開始時“當第七衛兵旅移防周邊防線東北角的菲爾訥時,士兵們瞥見蒙哥馬利將軍在市集上佇立。在那難得一見的瞬間,將軍放下平常狂妄自大的姿態,頹唐地站着,看起來既疲憊又無助。第七衛隊經過時,士兵們猛然立定,整齊劃一地朝蒙哥馬利“向左看”致敬。將軍立刻挺起胸膛,回敬一個威武的舉手禮”還有一處發生於最後那夜法國最後的那批守軍中:“當盧卡斯將軍準備離開時,上千名法國士兵排成四列立正站好。他們顯然會被拋下,再無逃脫機會,但是沒有一個人打亂隊形。他們肅穆地站着,一動不動,鋼盔上映照着閃爍的火光。”

“敦刻爾克最重要的意義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人類臨危不亂、隨機應變、克服逆境的能力。它是一塊永垂不朽的紀念碑,象徵人類不可消滅的堅定意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