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勵志陽光勵志

迷茫,不過是我們走到了生活的拐點

本文已影響 2.11W人 

迷茫,不過是我們走到了生活的拐點

迷茫,不過是我們走到了生活的拐點

文/Windy Liu

18歲的時候,不知道該選什麼專業,考什麼大學,去什麼城市;

20歲的時候,不知道是該考研,工作,還是出國,不知道未來在哪來;

25歲的時候,不知道工作適不適合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30歲的時候,不知道工作怎麼突破瓶頸,不知道怎麼達成工作生活的平衡;

35歲的時候,不知道事業怎麼繼續往上發展,不知道會不會被社會淘汰;

……

迷茫,是人生週期性的一種常態。每過一段時間,它就會悄悄涌上心頭,讓我們焦慮,恐慌,懷疑自己。

說實話,我剛剛經歷完一個月的迷茫期。

假期回來之後,人生的重心突然失去平衡,工作上越來越沒有成就感,個人的興趣發展也變得寡淡無味,成績平平,整個生活的方向感和意義感突然模糊起來,讓人有種失焦的感覺。

迷茫期的我,更像是漫無目的在海上飄蕩的小船,不知道下一個風浪什麼時候到來,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遊走,更不知道自己最後能到達哪裏。

發展心理學家Jean Piaget在談到認知的發展過程時指出,當一些新的體驗或是不熟悉的事物出現的時候,人們需要去調整既有的認知框架,從而讓新的信息可以被我們接納和理解。

這種調整,意味着原有的認知框架會被打破,這也就必然給人帶來心理上的不適感。而當舊的認知框架被打破,新的認知又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迷茫。

就像很多人離開學校步入職場,因爲場景的轉變,所以會倍感無力,茫然無措。

總是有一些外在的環境的變化,一些新的信息反饋的衝擊,讓我們陷入到人生卡殼的狀態,對原來信奉的東西開始質疑,對過去堅持的選擇不再篤定。

所謂迷茫,不過是我們走到了生活的拐點。

在這個特殊的時空點上,我們總是會感覺到壓力,恐懼,甚至有無能爲力的絕望感。

就像最近公司部門重組,人員的變化,角色的調整,這些本以爲做好準備應對的變化,因爲不符合我的預期而給了我一種很大的不確定感,這時候,我就走到了這麼一個轉折點,迷茫突然從中跳了出來,然後,就如同一團迷霧,從工作擴散到生活,成了很多負面情緒的導火索,給原本安寧的生活徒增了一層灰色。

很多時候,我們說自己焦慮了,迷茫了,恐慌了,那只是我們對現狀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本身就是複雜而模糊的。

既然當下的迷茫,是告訴我們走到了生活的拐點,那我們就應該思考當下的拐點到底是什麼情況,它呈現出來的問題到底是什麼?

英國科學家培根說:“思想的最好方法就是寫作。”

把自己內心的感受,想法寫出來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自己跟自己對話,爭辯,商議的過程,這也是一個認知客觀化的過程。

當你的迷茫和現狀躍然紙上,這時候,你就能夠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審視自己的迷茫,評估自己的現狀,從而進一步分析自己茫然的根源到底在哪裏。

就像前面我提及了工作上的變化讓我感到迷茫,那我就要去把這種迷茫的感受和背後的現狀寫出來:

1.人員上分配不均,讓我手下的人手不夠,這意味着我們小組要比目前承擔更多的工作量;

2.原本希望借部門重組來獲得角色上的變化,結果並未如願,這也讓我感覺到未來職業發展上可能出現瓶頸。

一旦我把當前自己所遇到的迷茫狀況寫清楚,就很容易發現自己迷茫背後的根源是什麼:

一方面是工作的壓力加大,另一方面是對未來職業發展的憂慮。

只有當我們去發掘迷茫背後的問題,我們纔有機會去解決問題,驅散迷茫,然後在生活的拐點上做出恰當的行動和選擇。

面對迷茫,大部分人的態度是逃避,不去正視真正的問題,而是在生活的拐點上選擇原地不動。

有的人會選擇破罐子破摔,用娛樂,網遊,放縱來麻痹自己,想要藉此來遠離內心的恐慌和焦慮,得過且過。

可事實上,越逃避越迷茫,他們會陷入一種迷茫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還有一些人會選擇用健身,看書,整理這些看上去很上進很努力的事情讓自己忙碌起來,因爲他們會認爲,當自己在看書,健身,忙碌的時候,自己就是在“變好”。

可事實上,這些行動都只是在打擦邊球,根本無法解決迷茫背後真正的問題。

只有當你願意把迷茫的感受,從大腦裏的思維轉換成一種客觀的認知的時候,也就是說你能夠清楚地描述出你的迷茫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地定位到迷茫背後問題的根源,從而有機會在生活的岔道口上選擇一條正確的路繼續前行。

每個人迷茫的根源都千差萬別,要解決的問題也都各不相同。

但是,解決迷茫問題背後的原則卻是極其相似的。

1.留一段平靜獨處的時間

迷茫的時候,最容易被各種負面情緒所糾纏,內心各種衝突,內耗嚴重。

心不定,你再怎麼去行動,努力,往往都力不從心。

不要急着去做很多事情,你更需要的,是給自己預留一段平靜獨處的時間,有意識去達成王陽明所說的「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的寧靜狀態。

在這段預留時間裏,你允許自己內在有衝突,你會去覺察內心的各種情緒,審視自己面臨的真正問題,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從而能夠與自己的內心進行溝通。

這是一個內在整合和反省的過程,只有你給自己這樣一段時間,你纔有機會對自己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從而漸漸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靈感。

而最終,你會慢慢和自己達成和解,從內心深處生出一股定力,支撐你走出迷茫。

2.遵循積極主動的原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中有一個原則叫做「積極主動」,內涵就是一個人要爲自己人生負責,不要被感覺左右自己的行動,而是要積極處理現存的問題。

讓我從最近的職場迷茫中漸漸走出來的很重要的一點,正是我積極主動地去處理了關鍵問題。

我直接把現在工作上人員分配的問題反映給了老闆,真誠地表達了我的顧慮和擔憂,而老闆也表示理解,承諾會進一步跟進人員分配的問題。

任何時候,面對糟糕的現狀,面對生活的拐點,一個人都有選擇一己態度的自由。

拒絕抱怨,多問問自己可以做點什麼,積極主動地去做好那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這本身就有助於解決問題,緩解焦慮,讓你得到積極的反饋。

3.迴歸初心

當你迷茫的時候,會不會是你忘記了自己當初爲什麼出發呢?

記得過去某個午後,我正在爲自己文章的不夠受歡迎而迷茫焦躁的時候,突然有個問題冒了出來:你爲什麼堅持寫作?

這個問題直擊內心,我才發現自己走了這麼久竟然忘了原本的初心,開始寫作不就是爲了建立自己的系統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麼?

至於受不受歡迎,能不能得到認可,那畢竟不是我能掌控的事情,更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那我迷茫焦慮有何用?

當迴歸初心,重新找回出發的意義,迷茫反而讓我更清楚自己當下最重要的那件事到底是什麼。

4.長線思維,專注於當下

人類的本性就是希望獲得即時滿足,在得不到的時候,就容易不安,迷茫。

當我們秉持的是短線思維,在眼前的結果並不如意之時就容易心生不滿,甚至懷疑否定自己,認爲自己一無是處。

亞馬遜集團的CEO傑夫·貝索斯曾說——

“你做的每一件事,如果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那和你同臺競技的人會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七年,那麼可以和你競爭的就很少了,因爲很少有公司願意做那麼長遠的打算。”

貝索斯所秉持的就是一種長線思維,從更遠的未來看現在能做的事情。

這種長線思維會讓我們保持耐心,腳踏實地地專注於當下該做的事情,從而不會變得急於求成,更不會把寶貴的時間和心智能量消耗在自己製造的恐懼上。

我上一週在迷茫之際去見了一個創業者,我跟他說,我很想盡快開展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業,但是卻不知道結果會怎麼樣,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承擔這個結果。

他卻告訴我,在創業之前,他看了2000多本書,積累了8年。

與時間爲友,是我們能夠對抗迷茫的利器。

當我們用長線思維去看自己的成長過程的時候,纔不會被眼前的迷霧所遮蔽,從而能夠在人生的拐點,看到未來更遠更長,更適合自己的那條路。

哲學家莊子也有個很經典的論述——

“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這就是說,當事情不成的時候,會有顯而易見的麻煩擺在你面前;當事情成了之後,你又會面對一種更加複雜的新的生活場景,而你又將會遇到新的問題和麻煩。

在這個世界裏,問題總是層出不窮,麻煩總是來去不絕,而生活,就是一個升級打怪的過程。

所謂迷茫,不過是你走到了人生的拐點,遇到了新的問題。

這時候,你有了一次審視自己,重構自己的契機。

吳伯凡老師在他的文章裏曾說,我們頭腦中有兩種東西,一種是信念,一種是妄念。信念可能是最終也沒法實現的東西,但堅守信念,極度認同信念的時候,它會對你的心智實施很好的管理,避免你的心智被各種細枝末節所綁架,陷入到一種恐懼,焦慮,迷茫的無價值感當中。

馬雲經常說,“我們不是因爲看見才相信,而是因爲相信纔看見”。

在這個人生的拐點,你得要相信自己可以走出迷茫,相信自己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當你走過了迷茫,那人生就此展開一個新的篇章,而你在人生的轉角,會看到一個新的世界。

而迷茫只是一面鏡子,你是怎樣,你的世界就是怎樣。

來源:左岸讀書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