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名言勵志名言

讓他做

本文已影響 7.69K人 

  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我女兒上高中時有個“四人學習小組”,是與3個女同學組成的小團體。她們性格迥異,之所以能成爲好朋友,是因爲彼此瞭解、相互認同,能夠互補。
  
  女兒曾經跟她們打電話,一打就是半個小時。我夫人原本很擔心,怕影響學習。女兒說是在請教問題,我們選擇相信孩子。女兒是這個小團體裏的意見提供者,雖然女兒提出的意見有時略顯幼稚,但她也因此感悟到不同的人生。
  
  有三五好友,時常聊天,互相學習,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作爲家長,不應加以阻攔,要幫孩子創造接觸正能量同齡人的機會,並且要幫助孩子提升自我,讓他們具備與優秀同齡人進行交往的能力。朋友必然是勢均力敵的,想交到優秀的朋友,自身也必須足夠優秀。
  
  女兒出國前,在新航道培訓學校進行了爲期一個月的實習,給VIP學員當助教。周邊同事的年齡都比她大,所以我夫人最初很擔心,覺得女兒年齡尚小,跟一羣成年人在一起工作會不會壓力過大。但我認爲女兒是跟一羣積極向上的人在一起工作,這對她來說是好事。即使吃到苦頭,也有裨益,這也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
  
  “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通過與其他人接觸對比,我們才能更好地認清自己,知道自己是誰。
  
  一味寵愛,纔是真正的殘忍
  
  女兒曾經兩次出國,目的地都是美國。這兩次進入陌生環境的經歷,對孩子而言,是一筆很大的財富。
  
  女兒第一次出國是上初一時,跟着團隊去遊學。領隊是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也是第一次去美國,英語又不太好。對於那種希望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的學生來說,這顯然不是很好的選擇。但我覺得,正因爲如此,才能促使孩子去思考、去行動。
  
  比如,到了酒店,女兒用初中級別的英語加上自己的琢磨,獨自解決了衛生間水龍頭不好用的問題。後來去購物,領隊安排她跟一個大一的女生一組,在與團隊走散、找不到集合地點的時候,也是女兒去問路,帶着那位大姐姐與團隊會合。
  
  女兒第二次去美國是高二暑假,去普林斯頓大學讀AP項目。女兒用3周的時間學完了本應3個月完成的兩門課程,並且經歷了許多人生的第一次:完成了第一篇學術論文和第一場全英文辯論會,第一次接觸經濟學,第一次參加舞會,第一次與想學電影的朋友討論電影製作……
  
  其實,對中國學生來說,比起學習,更難的是融入當地的生活。剛開始,女兒也把社交視爲浪費時間,但後來,她學會了主動與人交往,逐漸明白與人交往是集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當孩子逐漸長大的時候,父母總能腦補出孩子離開自己、獨自面對不可控世界的悲慘畫面,但無論如何,父母都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獨立。一味地寵愛,纔是真正的殘忍。
  
  我在國企工作時,一位年輕的博士後被分配到我們單位。當時他才24歲,可謂前途無量。但好景不長,半年後,我再見到他時,天才青年已變爲“邋遢大王”,披着工裝,敞懷露肚,衣襟上沾滿了油漬。最終,由於生活能力太差,嚴重影響工作,他被單位遣退回學校。
  
  在“讓他去做”的時候,父母可能會惶恐、揪心,但是從長遠來看,父母和孩子都會感謝當初那個“狠心”的自己。
  
  教育孩子,要“三點合一”
  
  第一點,是愛。但這種愛要由少年時期無微不至的照顧轉變爲青春期的關懷和支持。
  
  很多家長做不到對孩子放手,是因爲不信任孩子在做人、做事方面的能力。孩子還很稚嫩,如果以成人爲參照物,對他們當然不公平。即便偶爾會有失誤,但我們是否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呢?
  
  第二點,是溝通。要儘可能瞭解孩子在想什麼,他們身邊發生了什麼。
  
  女兒在準備出國考試的緊張時期,會每天看韓國的綜藝節目RunningMan來放鬆自己。其實我對這個節目並不感興趣,但每次都會伸長脖子陪着女兒看。這樣的行動就是在傳遞一個信號:作爲爸爸,我願意關注和分享你感興趣的東西。
  
  第三點,是底線。即我們是否有原則和相應的底線,並且身體力行。
  
  比如,在教育孩子不亂花錢這方面,我夫人就做得很好。女兒獨自在外地學習時,生活費並不多,相對於我們的家境而言,可以說是很少。但是在女兒申請普林斯頓大學AP項目時,夫人卻毫不猶豫地掏了5萬多元。我們用實際行動告訴女兒:生活上要能吃苦,學習上要敢投資。
  
  許多先進的學校和家庭都致力於一件事:給學生提供各種角度、方式來進行體驗並評估自己。反之,越是思想僵化、手段落後的學校和家庭,就越強調單一的評估系統,比如,唯成績論。
  
  但是,孩子們並不是分數的機器。青春期的孩子,正在打開面向世界的廣泛好奇心,興趣點也是多元的,只有多個評估體系同時發生作用才最符合孩子的天性。
  
  所以社會、學校、家長要共同建立起多個評估體系,幫助青春期的孩子們認識和評估自我。

讓他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