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勵志陽光勵志

老電影牧馬人爲何又火了(精彩)

本文已影響 2.04W人 

老電影牧馬人爲何又火了(精彩)

老電影牧馬人爲何又火了(精彩)

電影《牧馬人》是1982年謝晉導演執導的。改編自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我看了好幾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電影開篇就以一句旁白——南北朝的《敕勒歌》拉開帷幕

老電影牧馬人爲何又火了(精彩)

故事寫了一個資本家家庭出生的一個叫許靈均的小夥子的故事。許靈均出生在解放前,家庭很闊綽是資產階級家庭,可是父母感情並不好,父親拋棄妻兒去了美國,母親隨後病死,幼小的許靈均成了孤兒。成長經歷也不順暢,少年時期,他因爲家庭出身問題,備受歧視。長大後後又被打成右派,下放到西北一個叫敕勒川的牧場養馬。

剛開始的時候他很絕望,不想活了,可是後來在淳樸善良的牧民們的關懷照顧下,他又燃起了生的希望。尤其是後來他又和逃荒來的農村姑娘李秀芝結婚一起生活,給了他巨大的生存力量和勇氣。

後來他又被平反。他生活的更加有奔頭了。

可就在這時,他的親生父親在美國打拼了一輩子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到北京來跟他見面了。想接他去美國讓他繼承產業。

許靈均在跟父親接觸的短短几天裏,思考着,他最終考慮的結果是不跟父親走。

他已經有了自己的生活和方向,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兒子,他也有了對國家和人民的信賴。他回憶起在他最艱難的時候,是敕勒川的牧民們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那個時候,“父親”兩個字只是個看不見聽不到的字眼。他想走自己選擇的路,決定不聽從父親的安排。他離不開他的妻子和孩子,還有他的學生們,他覺得那纔是他賴以生存的根和土壤。

影片的最後,許靈均的父親帶着失望和遺憾踏上了飛回美國的飛機。

新年伊始,最近跟風看了算得上遺珠經典的根據小說《靈與肉》改編的電影《牧馬人》,總體感覺是沒有劇情上的驚豔,沒有主題深刻的思考,可能就是裏面特別質樸純粹的情感,是現在的人求而不得的嚮往。

其實這電影裏面呈現的生活演繹在那個年代是普遍性的,當時的人們就是這樣,物質匱乏卻情感單純。很多細節看起來平淡無奇,卻無不讓人動容感觸。比如人在異地異鄉,左鄰右舍能給予家人一般的照顧。情感婚姻,只要看對人就能以身相許,共同經營小日子。親子教育,更是告誡孩子自力更生有志氣。命運選擇的時候,能以自己的責任信仰與家國情懷爲主,毅然放棄與自己格格不入的優越未來。最後的迴歸,是精神的歸宿,也是生命的定錘。生活不再蒼白,順從本心便是福氣。

對於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每天不斷製造着抓眼球上熱搜的東西。許多迷失的剎那,讀時不知其中意,再讀已是意中人。再反覆細看,好多的平凡流露的是無上的價值觀。鄰居大媽送上滿滿的兩碗飯,就是讓許靈均吃飽,只有熱氣騰騰家的味道,纔不會讓人覺得流離失所飢寒交迫。想想現在的人,整天熱衷大大小小的聚會,曬着各種玉盤珍羞,貌似享盡美味之福。有多少是僞裝虛構的快樂,有多少是貨真價實的歡愉。李秀芝的出現,不像是天作之合,更像是隨機遇見。只是別人介紹,遇對了人,一句不是壞人便是擇偶標準[]。是個好人,就是那個年代可以託付的信任根基。當官了不稀罕,牧馬了不嫌棄。婚戀關係的高尚價值觀便是如此。

在特殊的時代,許靈均面對成家的顧慮,是自己的身份,是怕拖累,是怕擔不起一個家的責任,給不了可以安身立命的未來。李秀芝的所求,只是一個好人一個家。因爲她內心的獨立,所受的父母傳統教育的格局,讓她知道,只要勤快,好好過日子便是。養雞養鴨做土坯,樣樣都是勞心勞力的農活兒,她依然樣樣不落下的幹着。牧馬的牧馬,幹活兒的幹活兒,沒有誰在依賴,也沒有誰在拖累。這就是最質樸的情感婚姻關係,而當下的人卻過得無比複雜。因爲錢財分配,因爲享樂誘惑,因爲子女教育,因爲老人贍養等等,鬧出的煩心事層出不窮。與人相處,真心最難拿捏。記得有幾次去朋友家做客,看到朋友的父親每次做飯都得先給上班的家人備一份第二天帶去的盒飯,而且是肉類好菜裝得充足。最關鍵這不是憑心情好壞,無論有時發脾氣,還是有時候談笑風生,都不會忘了這道程序。這也許就是生活中稀缺的真心實意。

也許這情感部分,比較打動年輕人的心,讓人心生嚮往。可是最令人震撼的是李秀芝對兒子的教育。沒有灌輸人生大道理去拆解,沒有拿別家的孩子來對比,更沒有以父母的辛苦來捆綁施壓。當孩子想要回國的爺爺買玩具車的時候,李秀芝教育孩子的是錢要自己掙的,纔有意義,才安逸,這叫志氣,而且是拿自己做農活換取東西來比喻。要獲得就得自己爭取,哪怕是富有的爺爺的東西,跟自己也沒關係。這種教育沒有多博大精深,就是讓人懂得用誠實勞動去交換,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沒有多少文化的母親,她就總是念叨做人要有志氣。一直以來我理解的志氣就是靠自己爭氣,別人的東西不要拿。現在看家庭教育的確應該這樣,要想取到好成績好結果,就得努力學習,要想獲得更多成就,就得辛勤付出,鑽營取巧得來的不踏實,也不長久。這樣的人生基調,是人格的底色,也是爲人處事的風骨。教育輸入知識,也輸入觀念,讓一個人的生命有了清晰的座標。明白如何去活得更坦蕩,更高級。人生到了一定階段,才能理解一簞食一瓢飲是如何比朱門酒肉更簡單,更飽滿。

不可思議的是最後許靈均的迴歸祁連山,拒絕了父親去國外的邀請。這個父親,可以一本正經的說婚姻要履行義務到底,誰曾想到當年就是他拋妻棄子造成了兒子的悲劇。這個父親已經擁有億萬家財,一心想改造許靈均,讓他跟隨自己,順從自己的意志去生活。他想做主宰,做自以爲可以拯救別人的救世主。但是他忽略了,也許對於沒有信念感抄近道的人來說,可能會輕易追隨與崇拜。許靈均最後選擇拒絕,在他眼裏,萬千珍貴的花瓶瓷器,不如一個泡菜壇,因爲李秀芝是四川人,愛吃泡菜。這就是人無論在哪裏,心卻從未離開。那份情,那份執着,那種對國家未來充滿信心的信念已經紮根深埋。一個人有了自己的堅定信念與意義渴望,就有了支撐生命的主幹。不媚不跪也不屈不撓,無論多少誘惑,不折腰不迎合。懂得分寸,理解得失。追隨自己的內心,是生命的高昂姿態,平凡卻不渺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