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名言勵志名言

誰不讀書

本文已影響 7.33K人 

  近日看到一則新聞,說是中小學教師非常缺乏課外閱讀,幾乎處於“不讀書不看報”的境地,我不禁嚇了一跳。教師不讀書,如何進步?如何教育好學生?教師對於教育、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一羣體不讀書,實在是教育發展的巨大缺憾。道理淺顯易懂:讀書雖不能替代教書,但教書一定要讀書。
  
  那麼,老師不讀書,孩子們讀書嗎?吾兒初中上的是名校,但我每天除了見他起早貪黑地寫作業、背課文,沒見哪科老師讓出時間讓孩子讀讀課外書,只是一味強調成績的極端重要性。吾兒還愛讀,可憐的孩子只有在上廁所的時候匆匆看上幾頁。看來,即使孩子想讀書,只要一上初中就無暇顧及了,到了大學,早把讀書的興趣不知丟哪兒了。於是乎,人們一致批評:大學生不讀書,總想一夜成名,墮落啊。有研究表明,大多數孩子少做題多讀書,考試成績不降反升。多麼希望那些大談特談分數與名校的老師們看到啊,少留作業,給孩子閱讀的空間。
  
  求學的沒空讀書,工作的更是喊忙喊累,表示自己真沒工夫讀書。用上學時的底子,一耗幾年十幾年,無法精進,只能渾渾噩噩,一事無成。究其原因,就是怠學、厭學,沒有新知,焉能有新識?美國教育家克拉克說得好:“有的教師具有二十年的經驗,有的教師是將一年的經驗重複二十年。”話雖指教師,但道理是行行適用的。這說明任何工作的經歷和經驗並不是成正比的。只有經歷但沒有對經歷的體驗和認知,就會缺乏經驗,靈感和智慧的產生更無從談起。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人確實有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從業經歷,自居爲有資格的前輩,亦給年輕的從業者當師傅,其實其業務能力平淡無奇,只是多了份世故和狡詐。
  
  我認爲,大部分人不讀書,是沒有得到讀書的好處,求學的經歷又讓他們視書如“虎”。而我們的教育推廣,又把讀書的益處說得太高大、太委婉了,一般人不易親近,應該多講讀書的實惠,講得簡單直接甚至有些功利纔好。
  
  有一位心理輔導師曾撰文講了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歷,很有說服力。她的父親家規嚴苛,比如,飯必須吃得一乾二淨,碗裏絕對不能剩一顆甚至半顆米粒。但是,父親的軍人威嚴總是在她面前失效。父親不厭其煩地教導她,剩飯是不尊重辛勞耕種的農夫……直到有一年她的奶奶來家,看着她的剩飯,奶奶笑眯眯地對她說:“老家有句老話說啊,誰要是不把飯粒吃光,以後娶的老婆或者嫁的先生就是個‘痘皮臉’……”打那以後,她的碗裏再也沒有剩過米粒。
  
  如果讀書涉及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我想現狀會快速改觀的。比如,把閱讀量計入學生成績考覈範圍,評職稱、升職都與專業書籍閱讀量掛鉤,等等。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答記者問時指出:“把閱讀作爲一種生活方式,把它與工作方式相結合,不僅會增加發展的創新力量,而且會增強社會的道德力量。”這向我們傳遞了什麼信息?總理身體力行倡議讀書,恐怕與他也深知國民的閱讀現狀有關。最新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爲4。77本,遠低於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讓人欣喜的是,《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已於2013年列入國家立法計劃,條例初稿已經擬定,正在逐步細化和完善。如何讓“全民閱讀”不僅僅是一個願景?說到底,讀書是“個人”的事,只有人人自動自發,從讀書中尋找到樂趣,收穫成果,才能轉化爲閱讀習慣,受益終生。
  
  人的發展提升需要不斷自我教育,讀書是最簡便易行、效果良好的方法。一切外在的教育,都是爲自我教育服務的。試想,自我教育失敗,外在教育有什麼用?讀書使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那麼讓我們與不讀書、少讀書的陋習徹底告別吧!

誰不讀書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