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創業故事

中國式包裝的拆解

本文已影響 2.63K人 

  要破解某些中國人的那套包裝功夫,最好的辦法,就是孔子所說的“直”,也就是中國人最喜歡自誇的“正直”。“直”有一層涵義,孔子認爲是“父爲子隱,子爲父隱”,他不贊成“父親偷了人家的羊,而兒子親自去做證”,卻傾向於“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也替父親隱瞞”。這就是《論語》裏面著名的“子證父攘羊”的典故。而其子“大義滅親”的舉動,並未得到孔子的讚許,似乎有悖常理。不過,由此也可見中國文化倫理的微妙之處。

中國式包裝的拆解

  孔子指出“人之生也,直”,表明一個人的生存之道,便是“正直”。如果不正直而居然能夠生存,那可以說是僥倖的。君子心裏坦然寬廣,就是不論你怎樣包裝,我都以正直的心態來對待。

  所謂“正直”,應該是“順道而行,順理而言”。任何人希望做到真正的正直,首先要“正名”,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當父親的要善盡做父親的責任,扮演好做父親的角色,像一個父親的樣子。子女也要善盡做子女的責任,扮演好做子女的角色,像一個晚輩的樣子。這些不是單方面的要求,而是雙方面的盡責。儒家所強調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一套倫理準則,便是很好的體現。在這個基礎上,也要同時嚴格要求自己盡責,而對別人是否盡責應該稍爲寬諒一些,才能夠消滅怨氣,大家相安無事。

  要求“父爲子隱,子爲父隱”並不是不守法,而是既爲人父,就應該善盡父責,替兒子隱瞞;既爲人子,也應該善盡子責,替父親隱瞞。說穿了,父子有一方違犯法律,自然有人會告發、會作證,根本用不着父或子來做這些傷害父子感情的事。最後是非自有公證,而父子感情如舊,便是“在圓滿中分是非”,這才合乎中國人的道。

  至於“順理而言”,則是“可以說才說,不可以說就不說”,並不是單純的“我有話要說”。“直”不是“有話直說”,而是“應該說的,要說得有效;不應該說的,暫時不必說”。凡是有害於“正直”的話,那又何必要說呢。如果什麼話都說,叫做“口沒遮攔”,這樣的人誰都害怕跟他打交道,他無論到哪裏恐怕都不會受歡迎。

  因此,瞭解中國人的行爲,明白中國式解決問題的功夫,順着中國人的道理而調節自己的言行,不論別人如何包裝,都將無所遁形,自己也將達到無憂無懼的境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