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案職場勵志

有些幸福,錯過了可能就不再回來

本文已影響 2.22W人 

十天前與一摯友徹夜長談,我們爲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奮鬥得很辛苦。我說:“其他人玩的時候,我們卻不能,爲了這些目標,失去了很多的快樂。今後沒準兒還要熬夜,那樣有損健康,值得嗎?”他說:“熬夜也值得!年輕時就要敢爲夢想而拼盡全力,如果年輕時沒有盡全力,怕是以後會後悔吧。”

有些幸福,錯過了可能就不再回來

“真的嗎?”我問他,“你也看過《奮鬥》吧,《奮鬥》中的徐志森和陸亞迅,哪一個更幸福?”

“陸亞迅!”他的回答鏗鏘有力,沒有半點兒猶豫。
 “可徐志森實現了自己年輕時的夢想啊,而且是實現得相當成功。年輕時的徐志森爲了自己的夢想放棄了家庭和親情。但事業成功後他卻發現,即使每天住在五星級飯店的總統套房,可以買得起一切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他卻不幸福。此時,事業的成就、名氣、金錢都不能爲他帶來快樂,到最後卻發現,年輕時被他放棄的家庭、親情纔是最寶貴的。”
 幸福,讓千千萬萬人捉摸不定,或許就因爲它總是在變,它的“化學性質”太不穩定,在你認爲自己朝着它走的時候,它卻悄悄地變了,而你還全然不知
 年輕時你認爲爲了某個目標可以放棄很多東西,但老了之後卻發現它原來一點兒都不值得,原因在於你對於“放棄的事情”以及“得到的東西”的價值評估發生了變化。用經濟學的話來說,年輕時你認爲自己的機會成本很低,後來才發現它很高;年輕時高估了收益的價值,後來才發現其實很低;以前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現在卻大大違背了成本效益原則。這就是問題。
 關於情感、幸福、快樂、目標這一類抽象事物的價值往往很難界定,遠比商品難得多,商品價值只要知道“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者“供給需求水平”即能確定,然而,抽象事物的價值往往更依賴主觀判斷,並可能隨時改變。
 所以,究竟我們是不是應該爲夢想而放棄很多眼前的快樂,真的是困擾青少年的一個大問題,至少,我思考了很久,都沒有得到一個讓我特別滿意的答案。
 對於王石瑞“最大化一生的快樂”的觀點,我非常認同。
  一直以來我們總被灌輸“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以及“現在吃苦是爲了將來享福”之類的觀點。記得爸爸常說:小時候餓肚子,想吃好的可是沒有,現在,什麼都吃得起了,不過年齡和身體又不允許了——現在的年齡只適合吃清淡的了。年輕時的奮鬥是爲了年老之後的享受,可年老時又不能享受了,合着終其一生都沒享受過。
 “理性的人會平滑他們的快樂”,這是一個高級宏觀經濟學的定律:當效用U取得最優時,運用拉格朗日條件極值法求得的結果即可發現,消費必然是平滑的。就像王石瑞說的:“如果一開始得到了最優的安排,那麼一旦異於它,即爲不平滑的。”或者可以這樣理解,人每個階段都有自己應該乾的事情,一旦確定了這些事情,如果沒有重大的外部條件改變,就不應該輕易對自己的人生安排作出改變,爲了將來犧牲當下的.快樂,或者爲了追求眼前的快樂而透支將來,都是不明智的。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長遠的規劃,這個規劃應該兼顧各個時段人的特點,以及統籌考慮各個時段的幸福,以謀求一生幸福總和的最大化。這一點非常重要。尊重客觀規律,纔是王道。
 然而現如今,常常見到許多小朋友爲了學奧數、學英語,喪失了童年的歡樂,整天疲於奔命地學習,結果只不過是將中學的知識提前學了一些而已,對他們今後的幸福又能有多少幫助?他們不可逆地失去了一大部分幸福,顯然,也無法做到一生幸福總和的最大化。
 令人遺憾的是,各種“名人名言”往往鼓吹年輕時要敢於玩命吃苦,老了才能幸福。他們搬出保爾,搬出車胤囊螢,搬出了懸樑刺股……不過我想問問各位,如果有人讓你跟他們換,你換嗎?他們那樣的生活你覺得幸福嗎?
 放棄了童年、少年、青年的幸福,去爲了一個遙遠的目標或者夢想不顧一切地努力。即便成功了,也可能會面臨“徐志森”那樣的苦惱;何況如果最後沒有成功,看到隔壁家與你一同長大的、同樣沒有成功的、傻乎乎但是快快樂樂玩了幾十年的王小二,你豈不是要去撞南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